2009年12月9日

激发右半脑 创意学汉字

跳跃的汉字
——激发右半脑进行华文字词的创意教学


石 曙 萍 博士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


摘要:每一个汉字都是跳跃的生命,充满了生动的趣味。本文介绍了一系列以右半脑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运用图像、联想、音乐、故事、动作等创意教学的方法。汉字可以通过回归到造字法来进行对笔画意义的追寻,也可以跳出造字法,赋予其具有现代意味的创意解释。这种创意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为设计创意解释的主体,从字形、字义以及文化这三个层面来给予汉字创造性的解释。在学习作为第二语文的华文时,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够从被动接受化为主动创造,从全新的角度发现抽象笔画背后汉字的鲜活生命,在充满乐趣地学习汉字的同时,也自然萌生学习华族文字、文学、文化的热忱。
关键词:右半脑;图像;想像;联想;华文字词;创意教学




在新加坡,很多华族的孩子不喜欢学华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华文难学。华文中最难学的部分是什么呢?对于把华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尤其在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最难的部分通常是在于汉字的读和写。因为读和写相对于听与说,要求学生对汉字有更精准的认知。而汉字结构的特殊和复杂让这种更为精准的认知成为难点。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比如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助理主任吴英成先生倡导的双语华文教学法①,又比如通过培青小学与苏州市实验小学合作进行的韵语识字②等等。本文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索创意教学华文字词的方法。
本文认为,针对华文字词是一种图画文字的特点,在对于华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设法激发学生右半脑为主导的想象力,通过创意图解、文化联想等方法来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的生动性,从别样的角度重新看汉字。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体系,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无限乐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进而对华族语言、文学及文化萌生悠长的兴趣。



一、 传统教学法及特点

美国斯佩里教授Roger W. Sperry经过研究发现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并因此荣获1981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的研究表明,人的左脑掌管说话、领会文字、数学、作文、逻辑、判断、分析、支线,因此被称为“知性脑”,主要从事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右脑掌管图像、感觉,具有鉴赏绘画、音乐等能力,被称为“艺术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可是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
  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右脑的开发。华文在新加坡通常被作为第二语文来进行教学,在字词教学的部分,大部分老师通过解释字词读音和意义,让学生通过朗读、书写、反复练习、测试等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达到记忆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运用主管抽象思维的左半脑来完成。在左脑的思维运作中,汉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笔画的抽象组合。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花很大力气去记住看起来毫无疑义的一堆笔画组合。同时,学生大多数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我们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竞争为目标的教育。更加强化了产生对立、竞争情绪的左脑。而同时忽略了产生和谐、关爱、平静情绪的右脑。
这种侧重左半脑式的教学法,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两个后果:
第一是学生华文兴趣的日益消退。汉字是象形文字,与英文等其他线性文字不同,很难从字的表面去确定读音。如果要学汉字,必须逐个逐个地记忆读音、结构、意义。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记忆几千个组合不同的汉字,对学生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困难,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甚至感到痛苦和畏惧,进而放弃学习华文。
另一个结果是,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很容易发生偏差。因为不理解汉字为什么这么构成,而且学习的时候,主管形象思维和想象的右半脑没有被激发和参与,单纯的抽象记忆就会导致不精确记忆和错误记忆。比如,“暇”,因为和太阳有关,和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但很多学生会写成“目”字旁。比如“倏”,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字的意义,通常只是生硬地记住“倏地”是指速度非常迅速。在写的时候也容易丢失中间的一竖。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率、有趣味地学习和记忆汉字呢?笔者以为可以用开发和调动右半脑的方法来进行。
提高华文字词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激发右半脑的想象力。没有了想像力,我们只能接受各个华文字词呈现在眼前时的状态。但事实上,华文字词并不像有些老师和同学所认为的那样枯燥乏味。如果能够激发潜藏在我们右脑中的想像力,每一个汉字都是跳跃着的缤纷生命。笔者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和揣摩,认为可以尝试运用图像、联想、音乐、故事、动作等方法,刺激学生的右半脑以更轻松而有效地学习汉字。







二、激发右半脑学习华文

2.1 图像式教学法

汉字是音形义在左右脑上同时起作用的复脑性文字。与线性文字最为不同的是,汉字是一种图画文字。而图形是右半脑处理信息的最重要的一个方式。我们可以尝试发挥汉字的图像性特质,通过激发右半脑来帮助教学。

A、 重回汉字本源的图像解释
汉字的构成有“六书”之说。也就是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尤其对于象形、指示、会意和形声四类较常用的构词法,根据其文字形成的图像性特点,我们可以非常有效地借助图画来进行字体分析。





很多汉字,在构成之初,其笔画其实都有一定的含义。而今天我们在学习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回到汉字的构成本源。加上从繁体字简化以后,汉字的笔画显得更为抽象。而习惯性地,学习汉字也不再注重笔画中间的含义了。而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回到甲骨文或者金文、小篆来看某一个汉字,或者回到造字之初笔画的含义来讲解,汉字就会形象得多。
象形字比如“人”、“女”、“目”、“自”、“车”等,教师如果运用画图来讲解基本的汉字构造方法给学生听,可以生动而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汉字知识。而从甲骨文来看,
“人”为“ ”,“女”为“ ”,“自”为“ ”,“车”为“ ”,可以非常直观地从图象来理解汉字的特质。
指示字其实也是可以用图像来表示。比如“刃”,“刀”字部分是象形,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刀刃。比如“本”和“末”,都是在象形字“木”中加一点,在本部表示树的根本,在树叶处表示树的细枝末节。成语“本末倒置”也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解释给学生听。
而会意字,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看”字是把手搭在目(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好”字本来是“美”的意思,由“女”“子”组成。“男”由“田”“力”组成,表示男人,因为过去男人主要在田里劳动。“休”由“人”“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
形声字占汉字的很大部分。在形声字的教学中,最重要的部首的确定。通常,找准了汉字的部首,部首往往有图像性质,由此能够推测到这个字的意思。
比如“虫”部只与昆虫有关的动物;“彳”与人的动作有关;比如“”是“心”部,与思考相关。因为科学不发达,所以古代中国的人认为主观思维和情绪的是心(而不是大脑),所以通常用“心”字旁的字都和情绪和思维有关;又比如“月”字部表示“肉”(而不是月亮);等等。遇到相关汉字的时候,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在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找部首,找对部首以后鼓励学生根据部首的意义来猜这个字的意思。比如新加坡初级学院H1华文有一篇《最后的牛车水》,其中的“聆听”、“纳闷”、“招徕”、“憾然”、“蹒跚”、“汹涌”、“恍惚”等许多字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而学生在猜测部首的同时,分析这些部首的图像含义,使学生能够从部首的图像意义出发,理解字词。并鼓励学生从部首出发寻找同义词近义词。使学生在再次面对这些字词的时候,能够有方法地从记忆中寻找解释。
另外,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买一本汉语字典,并且鼓励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公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字典,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很好的工具之一。我们要鼓励学生通过部首查字典。这样就慢慢地培养学生正确地寻找每一个的部首,培养学生理解部首的图像性含义,训练他们在不使用字典的情况下通过部首来猜测字的意思。



B、字源之外的创意图画解释
重回汉字本源,从图形的层面上理解汉字。除此之外,根据汉字是象形文字的特点,老师还可以跳出词根,创造性地用图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
比如说用学生问怎么写“容貌”的“容”。回答可以是仅仅把这个字写给学生看,也可以帮助学生永远地记住这个字。我是这样回答学生的,在即兴之间,我画了一个图画:


对照“容”字,告诉学生:每个女孩子都希望自己容貌美丽,我们可以假想一个女孩子,正拿着一面镜子(宀),正在仔细地化妆,“谷”:眉毛,眼睛,然后是嘴唇,有一个漂亮的容颜才出门去。学生一下子就笑起来。以后就全班同学都会准确无误地书写和使用这个字。
“容”本来是会意兼形声。“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是:容纳。后来也有“容貌”的意思。在帮助学生记忆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可以跳出这个字原来的解释,而结合到现代的语境中灵活地理解。比如甚至从这个容貌的意思,我们可以推及“容易”。为什么“容易”的意思是这样理解的呢?或者我们可以认为:随着岁月更替,人的“容”(容:面貌)貌非常容易“改变”(易:改变。原来是一个类似蜥蜴的善变的动物。),转眼韶华不在,成了白头人。从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有趣地记忆一些相关的字词。
而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和传统的介绍字音、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教学方法不相同的。尤其在结构和字义的教学上,突破了常规意义上的模式。比如:“容”这个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盛也。宀、谷。㝐,古文容从公。“容”的古字为 。本意是包容、容纳,渐渐地后来有了面容、容貌的意思。但是在对于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不必拘泥于字最初的意思,而可以灵活地寻找最容易切近学生生活状态的角度来切入讲解,比如“容”字中“谷”的部分,本义是山谷,但是我们却可以创意地解释为眉、眼、唇,并进而和“容”中容貌的意思相关联。并由此联系“容”字其他的意思进一步地教学。
又比如“愕”。我们也可以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愕”这个字的左边是“心”,所以这个字与心情及感受有关。如上面图画所示,我们可以把“愕”字右上方的两个“口”理解为两只瞪得很大的眼睛,而下面“亏”字,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鼻子,和因为惊讶而张大变形的嘴巴。这样一画,学生非常容易记住并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愕”字的教学方法,也同样跳出了从词根、造字法出发来解释的传统方法。在造字法中,“愕”字属于形声字。从“心”,“咢”声。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我们只是告诉学生,声旁和形旁分别是什么。但是,因为汉字图像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不必停止在声旁和形旁的介绍上,可以更加进一步,看到声旁中其实也有意义的存在。而在解释的过程中,如果又刚好能够切合这个字的意义,那就是一种创意解释的好方法。
汉字很多都可以画成图画,象形文字之外,很多其他字也都可以画成图画,老师可以跳出这个字本来的意思,而非常灵活地设计和引导。通过图画的方式展现汉字,一方面非常具体形象,另一方面因为学生会通过图像调动左右脑记忆。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对事物的直观认识有助于持久的记忆以及在此记忆基础上的推理。爱因斯坦曾说过:天才的思维是直观的。因此,只要学会了将抽象的事物用图示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人的记忆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将会得到难以估计的提高。

2.2 想象式教学法
人类的右半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问题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去激发想象力记忆,而是用左半脑非常生硬机械地来记忆,导致记忆效果不佳。在汉字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适合用在会意字的教学中。在第一眼看到字和词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而开启右半脑来重新注视,并帮助学生记忆。
比如“闪”。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字。可是,为什么这个字的意思是“忽有忽无,突然显现”?很简单的一个字,而有些学生在写作中需要用到这个字的时候也会写不出来。怎么样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呢?
“闪”是一个会意字。原意是一个人在门里,向外偷看。后来有“动摇不定”“突然显现”等意思。比如眼睛一闪一闪的样子,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等等。怎么样来理解这个字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字是“门”和“人”组成。我们可以请一个同学做这样的一个动作:躲在门外,探头张望一下门里面,然后马上缩回去。(本来应该是从门里向外头看,但因为上课时候同学都在门里的缘故,所以改换方向。)经过这样的一个动作,学生就容易发挥想象,原来“闪”的意思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又消失,比如星星闪烁,眼睛一闪一闪,都是一下子看见了,马上又看不见了,事物在很短时间里出现又消失的意思。
由此还可以字词的扩展教学,比如相同部首的“闯”,原来的意思是一匹马把门踢开冲进门来,后来就有了“突然进入,不经过允许就以暴力进入”的意思。“闷”是心在门里面,把心门关起来,心里就觉得很不舒畅,相反如果我们敞开心扉和人交流,就是“开心”。
这种方法还可以避免学生写错别字。比如:“休息”的“休”,学生经常会写成“体”。通过解释一个人(“人”)在树下(“木”)休息,就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分辨并记忆。
又比如“倏”。在“倏地”时表示非常短的时间里很快地做一件事情。怎么样来帮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呢?我们可以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找出其中理解字义最重要的部首“犬”。“犬”的意思是狗。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字的意思是,一只狗躲在一个洞穴里,一个人拿着一条棍子等在外面,随时准备着要打逃出来的狗。那只狗在这样的情形下,从洞穴里面逃出来的速度是怎么样的呢?一定非常迅速,“倏地”就是这个意思。 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来解释这个字,学生会发现汉字原来很好玩,而且以后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不容易丢失中间代表棍子的一竖。
又比如卓越的“卓”。这是一个形声字,匕形早声。但是我们也可以用发挥想象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早”字上面有一个“卜”,“卜”的意思是“人”。这个字我们可以想象为一个十字木头架高高地举起一个太阳,太阳很高很高所以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得到。而又一个人站在太阳的上面,比太阳更高,所以“卓”的意思就是很高,超越一般,非常突出。
又比如“虔敬”。“虔”是一个形声字,虎头文声。本来的意思说老虎行走的样子。后来用勇敢和恭敬的意思。“敬”本来的意思是手拿着杖辫敲打,后来用恭敬的意思。但“恭”从心,从心里表示尊敬;而敬,是表面上很尊敬。这个词语中的第一个字“虔”是生字,怎么样来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个字呢?我们就可以发挥想象力:虍(hū),虎头,表示老虎。如果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比如武松,碰到老虎就无所畏惧,但如果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呢?就非常敬畏而且害怕,而且对老虎态度就会毕恭毕敬。所以“虔敬”的意思就是很诚恳恭敬的样子。学生如果记不住这个词语的意思,只要他看到“虔”,联想起这一段解释,也会很容易地想起这个词语的意思。
在教完字词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用学到的字词说一句话或这些一句话,帮助学生记忆和强化,并且使之懂得如何灵活使用。

2.3 表演式教学法
通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状态大多是静止的。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适当地加入游戏和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脑细胞的兴奋程度,增加左右脑协作,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记忆效果。
这一种教学法比较适用于形容词和动词以及成语。比如在新加坡初级学院H1华文教材《最后的牛车水》一课的词与教学中,我把词语有选择性地列举出来,比如: 龙钟/蹒跚/摩肩接踵/虔敬/招徕/聆听/垂涎/眼花缭乱/纳闷/凝望/愕然/全神贯注/倏地/恍惚。
首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准备通过动作或表演或恰当的表情来传达某个词语的意思,而让其他观赏的学生猜测这个词语是什么,并通过造句来达到巩固的目的。
这种做法,很重要的一点,使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设计情境和动作来展示这个词语的意思。比如“摩肩接踵”,表现这个词语的这个小组的学生就设计分成面对面两组人,互相走近,因为拥挤而有身体的触碰。其他同学非常容易地猜到这个词语。而且在接下来的造句练习中能够恰当地运用。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成语教学。通常,成语都有一个故事背景。比如“画蛇添足”、“胸有成竹”、“塞翁失马”等等,在教学这些成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有动作、有对白的情境表演。而另外一些成语,比如“废寝忘食”、“全神贯注”等,可以请学生小组讨论,设想出表演方法。
在构思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激发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空间透视及想象能力等;而在呈现和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声音、动作、形象,色彩等因素。这些元素的综合,使这些词语轻而易举到达学生右半脑的深层记忆。其效果远远超越简单的重复和练习所停留的左半脑浅层记忆。

2.4 联想教学法
联想是右半脑最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在字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背景知识,比如故事、典故、文化知识等,营造联想字词的线索。
如教学“阔”这个字时。我们可以加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中所记载的关于三国中曹操的典故来进行教学。曹操某一次在巡视修建中的花园时嫌门太大,但他不置可否,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文书杨修见了马上领会了曹操的意思,那就是嫌门太“阔”了。于是带领工匠重修围墙,把门改窄后,请曹操重新观看,曹操很为高兴。同样该书记载关于曹操和文字的故事还有“合”:曹操在一盒塞北送来的乳制品上写了一个“合”字,杨修看了就大胆地喝了一口,并且传给其他人。大家都很不解,杨修解释说“合”就是“一人一口”,丞相的意思就是一人一口尝一尝。⑤

又比如在中国山东泰山有一处著名的摩崖石刻,如上图左边所示:两个字,一个是比“虫”多一撇,第二字是一样长短的两横。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历下才子刘延桂所题。到底是什么字呢? 从繁体字看正好是“風(风)月无边”。而尤其绝妙的是1985年当代书法家谢逢松以“年华”两字加上方框应对,如上图右边所示,谜底是“年华有限”,组合在一起是一对绝妙意蕴俱佳的传世对联。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这些字词的理解,而且也深深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冲击,并能够对生命有更深切的体悟。
这类教学字词的方式,要求教师平时注重积累,可以参插在课文教学中,作为课外补充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作为一种文化熏陶增加华文学习的背景,增进学生兴趣,并且改变学生对汉字的观察方式,使学生慢慢养成一种立体的眼光。
另外一类联想教学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即兴发挥。在遇到学生感觉有困难的字词或者特别的关注的如名字时,老师迅即调动知识储备,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在学生介绍自己姓名时,我们除了可以告诉学生华人姓氏的来历含义,取名对于五行的讲究等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学生的名字即兴地作解释。下面是课堂上学生自我介绍写下的名字:中0 (忠霖)/ 爱琳/旭杰/剑章/沛凝/曹明/。
第一位同学华文程度不太好,故意把自己的名字“忠霖”写成“中0”。我就即兴讲解“心”字旁的含义,比较“你”和“您”,“中”和“忠”的区别。并且告诉同学“忠诚”的人最适合做朋友。并且比较“霖”和“琳”的异同,告诉他们“王”字旁的含义是“玉”,以“玉”部首的字作名字蕴含着温润高贵美好的意味。“沛”“凝”突出两点水和三点水的区别。而“杰”下面四点是“火”的含义,原意是在火上烧的木头,后来又突出、优秀的含义。而“剑章”则有“宝剑文章”的文武双全的含义,顺便将古代中国文人的理想人格。而“曹明”就姓氏可以讲“曹”姓的历史以及曹氏三父子的故事。
这种即兴的发挥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另外一只眼睛,非常新鲜地了解自己的名字,同时也了解到许多相关的文化信息。而再次接触到相关字词时,学生可以用联想的方式重新唤起对这些文化和字词的信息。


三、教学实践: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汉字从远古走来,每一个字都如同精灵,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教师不可能穷尽每个字的创意解释,但是可以用这样一种创意看汉字的方法影响学生,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给遇到的生字构思创意解释,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不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师也不处于必须找到每个字创意解释的被动地位,师生一起可以合作来教和学。而因为学生的参与,这样的学习充满了主动性,也充满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这种教学实践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在用充满创意地教学生汉字的同时,面对任何生字难字,或者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教师不必自己在第一时间给出自己的解释,相反,可以把问题留给学生,请学生一起来发挥创意,给这个字设计创意的解释。相对于教师一个人的有限的创意,学生的加入,却能够收获多姿多彩的创意解释。比如笔者通过对所任教的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进行以上的激发右半脑创意学习华文字词的训练,并布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地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一些生字设计的解释,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的作业:



小篆体
形声字 “聪”的部首是耳字旁,另一边则是总。“聪”基本上就是头脑好的意思。一个头脑好的人要靠聆听来接受知识。因此,一个聪明的人“总”是可以用“耳”朵听出别人话的意思并且明白其中道理。



金文

小篆 象形字/
会意字 “皇”是皇帝的意思。它分别以“白”和“王”字组成。王的是统治者的意思。
其中一个学习方法是,一个好的王必须懂得分辨青红皂白,才能够成为皇上。因此把“白”字放在“王”的上面组成皇。另一个学习方法是“白”的形状很像一个皇上带的头饰显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王。



甲骨文

小篆 象形字 “困”的本义是废弃的房子, 现指较负面的意思, 如贫困、困苦。

“困”是由“口”和“木”组成。
一棵树(木)被关在一间四面都是墙(口)的屋子, 便为困, 指无法脱离一种情况。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象形字


“辛”本义是指大罪, 现指劳苦、艰苦。

“辛”由“立”和“十”组成, 因此让我连想到一个人站立在医院(红十字)。
在古代, 如果犯错会遭体罚, 因此经常需要大夫, 为辛(大罪)。
如果日子过得很艰苦, 很容易浑身病痛, 需要常看病, 为辛(艰苦)。

小篆 会意字 “闹”的意思是喧杂、嘈杂

“闹”由“门”和“市”组成。
试想象把一个菜市场(市)关在一扇门(门)后, 你就会理解“闹”的意思。

小篆 形声字 “嘻”的意思是表示欢喜。

“嘻”由“口”和“喜”组成。
一个人从他口中(口)表示喜悦心情(喜), 就是“嘻”。

小篆 形声字 “谈”的意思是说、谈论

“谈”由“言字旁”和两个火“炎”组成。
谈话(言字旁)越演越烈(炎)。

小篆 象形字 “扇”为扇子。

“扇”由“户”和“羽”组成。
一个人坐在家里(户)摇着羽扇(羽), 为“扇”。





甲骨文


金文
象形字
从窗口看出去,看见雨滴——下雨了。




甲骨文

金文 会意字
如图所示,士兵拿着刀。




金文

小篆 象形字
“吕”像是一块一块的肉,加上一支沙爹签就变成一串一串的肉。因此,变成“串”。



金文

小篆 会意字

善:羊吃草


从以上随机抽选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接受化为主动创造,他们能够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给原本生硬或者冰冷的汉字笔画部首以生动活泼的解释。
这一种激发右半脑学习汉字的方法中,笔者以为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字形层面、字义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创意解释,从这些随机抽取的例子中正可见一斑。
第一个层次,也就是在字形层面的创意解释。当我们在设计一种创意解释的时候,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给这个汉字的笔画结构以某种相关的意义,赋予这些抽象的笔画具有某种意义,使学习者能够准确而轻松地记忆字形。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上的学生作业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个要求。学生们联系字的甲骨文、金文或者小篆的原型,联系最初的造字意义,结合现代人的理解,让汉字原本显得抽象地堆积起来的笔画拥有了崭新的意义。这一点,让学习者能够忘却原本学习的恐惧感和疏离感,从而更容易亲近汉字,甚至热爱汉字。
比如上文对于“兵”的解释,这个学生把“兵”字化身描绘成一位现代的持枪士兵的形象,非常生动有趣,而且恰好和这个字在古代的解释配合得天衣无缝: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说文解字》)意思是为兵器或者是双手拿着兵器的人。“雨”的解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雨的本意是从天空中的云里掉下雨滴。而这位学生却把古代解释为天空的“一”解释为窗帘横杆,把古代寓意为云的“冂”解释为玻璃窗,用现代人的眼光创意地赋予了古老汉字新的生命,非常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和认可。
又比如“聪”的解释,在甲骨文中,“聪”应该为“ ”。《说文解字》解释为:察也,从耳怱声。也就是说,最早的时候,“聪”是指听力好。但是这个学生的解释,联系了这个的字的本义,又能够不拘泥于本义,而用现代人的角度赋予声旁“总”以意义:总是-----一个聪明的人总是能够通过聆听来获取知识,并且总是能够听出别人话中的意思。
这样的解释方法,就是根据汉字是图像文字的特点,回到汉字的本义,同时又能够不拘泥于本义,创造性地加入现代人的解释的一种学习方法。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置入了很多自己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因此,如同,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汉字的解释,也能够有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对同一个汉字的解释,开放了足够的空间让学习者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
第二个层次,是字义层面的创意解释。从字形层面来进行创意解释,是这一种学习方法的出发点,但同时也容易导致了创意学习汉字的最大的误区,那就是偏离字的本义。比方如上学生作业中对“善”字的解释:羊吃草。从字形层面来看,这种解释非常形象,也很容易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但是唯一的缺憾是:羊吃草-----这个解释和“善”字原本的意义有怎样的关联?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善,吉也”。也就是说,“善”字本来的意思是“吉”,从言从羊,而古代以羊为吉。而显然这一个学生的解释没有能够成功地连接到字义层面进行创意解释。这也是我们教师和学生以后在使用这种创意学习方法的时候应该警惕的误区。
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层面的创意解释。根据笔者的实践,笔者以为这样一种创意学习汉字的方法是一种开放的体系,介绍给学生以后,很容易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能够在字形层面看到很多的创新解释,字义层面的联系却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而真正最为成功的创意解释,是在字形和字义之外,对这个字的解释能够自然地联系到文化的层面。
比如在上述学生的作业中,除了富有创意之外,我们也能够看到学生的热情:很多时候,学生自觉地调动了自己记忆中的信息储备,包括相关的文化记忆。比如,在“皇”这个字的解释中,学生选择的图像是康熙皇帝,这和今年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有关康熙皇帝的展览不无关系,而且也折射出在学生们的文化认识中对康熙皇帝的评价,而这样的认知是在认识汉字之外的另一层次的收获,也就是文化层面的收获。又比如对“扇”的解释,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三国中诸葛亮的形象,也让这个字的解释,在单纯的字形和字义之外有了更宽广的文化纵深。
这种文化层面的深入,可以有多种途径来达到。一方面,可以通过笔画的特质来引导,汉字的结构由部件组合,组成部件的有笔画、即横、竖、点、折等。汉字的笔画,如果细细品味,也能够找出其中的文化寓意。比如“林”。双木为邻,可是在两个木的书写中,可以让学生注意左边“木”的一捺,因为需要腾出空间来给右边的朋友“木”,就缩短成为一点。这也可以看出华族文化当中互相礼让,团结共处的一种精神。在日常生活的相处中,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或者与朋友或手足相处的过程,甚至日后夫妻相处中,都应该学习互相礼让、甚至适当改变自己以更和谐相处的一种生活智慧。
又比如中国的古人认为不但从结构可以分析字义,部件与笔画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意思。如果哪个笔画发生了变化,就必定发出了某种信息。比如以苏东坡《晚眺》为代表的神智体,以文字字形变化,充斥了颠倒、倚侧、反书、缺笔、曲笔、大小、离断等管子来发掘文字的内涵⑥。又比如根据《晋书•苻坚载记下》记载:
太元七年,坚飨群臣于前殿,乐奏赋诗。秦州别驾天水姜平子诗有 “丁”字,直而不曲。坚问其故,平子曰:“臣丁至刚,不可以屈,且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献也”。坚笑曰:“名不虚行”。因擢为上第。⑦
一个笔画的变化,代表着某种特殊的含义,或者寓含着一个人的品性。从这样的文化故事或者笔画解读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准确地认知汉字的字形字义,同时也可以深入地领会到做人的道理。
另一方面,文化层面的深入也可以联系中华文化的文化历史来进行,包括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天文、建筑、农业、传说、人文等诸多方面。
比如从对 “桑”字的解释,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从所见的“桑”字形态分析,可知桑代已有成片的桑林,并由低杆和高杆两种树形。当时妇女从事蚕桑养殖的工作,并由此可以进而了解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⑧
又比如很多字的解释,可以联系古代中国仓颉造字的传说,拆字与测字的文化、起源于古代廋辞或隐语的离合字的字谜文化等有趣的文化历史故事。著名的例子比如《后汉书•五行志一》中形容奸臣董卓的民谣: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谣中以“千里草”暗指为“董”,“十日卜”为“卓”⑨。除了认识字,学生还可以在更深广的历史文化的领域中,对汉字以及背后的文化有更接近的了解。
再者,这种文化层面的深入,还可以根据学习者自身的领悟来灵活地赋予。比如对“女”的解释,根据其字形的变化,可以这样理解:在最早的象形文字中,“女”字被描述为一个躬着腰的女子的形象,后来为了书写的方便,“女”字被简化为一个女人谦恭地跪着的样子。现在所用的“女”字描绘的则是一个站直腰身,大步追赶男人的女性的姿态⑩。
又比如对于“恍”的解释:恍然大悟:恍字,心光组成。静极心见光,见自本性,是为恍然,随即大悟。庄子做一梦,自己是蝴蝶,醒来却是庄子,于是恍惚,搞不清自己是梦是醒,是庄子还是蝴蝶,进而大悟人生。佛家坐禅,摄心净意,然后大悟。可见欲求大悟县要经过恍惚。一个人把功名利禄看的实之又实,却奢谈悟境,必是自欺欺人。 而“朋友”两字,则可以理解为: 二月互照为朋,二手互援为友。为朋友之道,应先想想自己能为对方做点什么。自私的人可能有合作伙伴,但不会有朋友。⑾
这样的解释,都是教学双方可以结合自己的揣摩理解或知识储备来创意地赋予的。从而,使汉字在生硬的笔画、结构、意义之外,还增添了文化的温度和人情的暖意。自然而然地,学习者非常容易对汉字产生浓郁的兴趣。


四、小 结
右半脑是一个充满了色彩的感觉脑。通过类别、图形、空间、形象、音乐、综合分析等方法,到达永久性的深层记忆。目前很多科学家都在从事开发右半脑加强记忆的研究,比如日本的七田真教授、英国的乔纳森•汉科克教授等。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激发右半脑来更有效地学习华文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本文是笔者受到七田真教授关于开发右半脑学习的理念的启发,而在教学中加以实践的一种探索,是非常粗浅的一份教学心得。至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结合汉字是图像文字的特点,本文认为可以尝试激发蕴藏着无穷想象力的右半脑,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转而变为主动学习的身份,以学生自己为学习主体,创造性地为汉字设计创意解释。这样的创意解释方法之一,图像式教学法,可以是重归汉字本源的图像解释,(现代资讯发达,学生可以从www.zdic.net非常容易地找到《说文解字》或《康熙字典》的解释,也很容易找到字源字形。)也可以是跳出造字原理而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生活背景的创意解释。此外,创意解释方法还可以是想象式教学法、联想式教学法或者表演式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都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思维。无论哪一种方法,最重要的发挥师生双方的想象力,从字形、字义的层面去给字词一个贴切而生动的解释。这种教学方法的误区是在于要警惕由于过分注重创意解释,而可能会带来偏离字词原意的结果。而如果能够在创意的图解中进一步深入到华族文化的层面,就可以达到更深入的教学效果。
除了上述具体字词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协助激发右脑的相关活动:比如在小组讨论或欣赏课文朗读的时候,播放令人放松的背景音乐的方法,来尝试营建一种放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神经和大脑放松下来。在放松的氛围中,右半脑会更活跃,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比如在巩固生词的时候,建议让学生用左手抄写,一遍或者两遍。对大多数习惯用右手书写的学生来说,尤其新鲜而且有效,可以促进右半脑的活动。
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左右脑协作的脑力体操,比如制作谜语和猜谜语。制作谜语或猜谜语同时也是一种锻炼右半脑类别记忆功能的脑力体操。教给学生制作谜语的方法,比如合成法、加字法、减字法、暗示法、附会法、离合法等,学生可以进行猜谜游戏,也可以自己创造字谜,比如 一字十八口 (杏); 一字口十八(呆); 十八中有口(束);口中有十八(困);见人就笑(竺);夫人莫入(二);一了百了(白);给一半,留一半(细);心有余 (必)力不足(刀)等等。通过这些谜语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汉字笔画结构的趣味和奥秘,而且还可以通过主动创造来从新的角度重新感受汉字的魅力。
汉字,每一个都是生动而活泼的,都有着跳跃的生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抽象而灰色的左半脑,激发充满色彩和想象的右半脑,创造性地运用图像、故事、动作、音乐、情感、联想等诸多因素,华文一定不会是一门枯燥而艰难的课程,而是充满了趣味,并且可以很好地达到事半功倍、少教多学的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的右半脑来教学华文,是一种方法上的建议。真正应用在作为第二语文的华文教学中,通常不是整块整块时间,而是零星地参插在课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增加文化知识修养之外,还首先需要激发培养自己右半脑思维的习惯,并且带动学生创造性、主动性、自发性地来学习。如果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认识到汉字背后跳跃的鲜活生命,那么华文作为第二语文难学的处境自然释然,而且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而且能够生发出也许能够持久一生的学习激情。


注释:
① 参看潘星华(2008):《双语教华文非“万灵丹”》,《新加坡教育人文荟
萃》,新加坡:诺文文华事业私人有限公司。
② 参看连慧英(2009:90):《韵语教学提高小一学生的识字量》,《特选学校成
立30周年论文集》,2009年新加坡玲子传媒出版社即将出版。
③ 阿诺(2005:4):《右脑革命——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潜能》,中国民航出版
社。
④ 请参看徐杰 王惠编著(2004:228-246):《现代华语概论》,新加坡:八方文
印;陈火平(2002):《趣味汉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⑤ 请参看陆锡兴(2003:137):《汉字的隐秘世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
辞书出版社。
⑥ 陆锡兴(2003:70-167):《汉字的隐秘世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
出版社。
⑦ 陆锡兴(2003:169):《字形笔画的寓意》,《汉字的隐秘世界》,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
⑧ 戴吾三(2004):《汉字中的古代科技》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⑧ 陆锡兴(2003:70-107):《汉字的隐秘世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
出版社。
⑨ 陈火平(1996):《趣味汉字:what’s in a Chinese character》北京:新世
界出版社出版。
⑾ 赵文竹(2004:16-681):《会说话的汉字》,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1阿诺(2005):《右脑革命——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潜能》,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2七田真Shichida Makoto<日本>(2005):《右脑革命》,傅珉译,中国上海学林出版
社。
3七田真Shichida Makoto<日本>(2004):《超右脑照相记忆法》,李菁菁译,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4 王宏源(2000):《字里乾坤:汉字形体源流》,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5乔纳桑•汉科克 Jonathan Hancock<英国>(2003): 《Maximise Your Memory》 (《增强记忆力》),樊毓斐译,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出版。
6 周青海(2007):《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与华语文教学》,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
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